English

读云捷、齐放的《风流山谷》

1999-07-08 来源:光明日报 李 凭 我有话说

60年代,在中国的群山峡谷之中迅速地建起了一批兵工厂,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线工程。就像三线工程本身处于云里雾中一样,从事三线建设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也鲜为外人所知,因而,至今描写三线工程的作品并不多见。云捷、齐放却以作家们不常采用的体裁——诗体长篇小说的形式,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将从事三线建设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贯穿小说的主线,是一批满怀理想和热情的党员干部和工人以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热火朝天地建设兵工厂的过程。而为了阻挠这座距离中蒙边界最近的兵工厂的建成,前苏联克格勃的间谍们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活动,他们的阴谋活动成为时隐时现于小说中一股逆流。与此同时,在领导层的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毁坝和炸靶是出现在小说中部和尾部的两次重大破坏事件,正反两方围绕这次事件而展开的斗争将矛盾的发展引向高潮,最后,终于以智慧勇敢的建设者们的胜利结束全篇。

在洋洋洒洒的万余行诗句中,作者以悉心的工笔描绘出了几十个人物,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中,有驾驭全局的高层领导朱五洲政委,有站在指挥第一线的彭程书记、严正总指挥,以及工人代表龚海;也有躲在阴暗角落里煽阴风的盲流老头史无颜、毒辣狡诈的生产科长赵子明、惯使美人计的技术员苏玲和隐藏在上层人物身边的定时炸弹魏笠等克格勃的间谍;还有处于动摇犹豫、矛盾徘徊之中因而屡屡吃亏上当或者中了敌人奸计的孙有为副主任、贺聪厂长、胡正龙副厂长以及老供销冯源泉、民工苏木汉;此外,作者还在小说中描述了一批与汉族建设者们和睦相处、患难与共的蒙古族民工。

而在众多的人物之中,最引人瞩目的形象是建设工地的第一把手党委书记彭程,他是正义的化身、勇往直前的斗士。作者不仅对彭程这样一位主要正面人物的性格作了集中的刻画,还在全篇之中不断地表现他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及形成其政治信念的历史背景。可贵而又可亲的是,这样的政治领导,在作者的笔下却并没有一味地高喊理想口号,并没有成天绷着呆板的说教面孔,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不同于常人,但他们的生活却同于常人。他们具有常人的感情,却又具有超脱常人的情操。他们一样地有妻儿老小,有爱情与婚姻,有思想情感,可是境界却与常人迥然不同。

在《风流山谷》(中国发展出版社)中,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共同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鸵峰山峡谷之中,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社会却是当时的整个大社会的缩影。在“文革”背景下的芸芸众生在这里都能找到典型的脸谱,他们的性格特征都被作者出神入化地雕琢出来了。通过毁坝与炸靶的典型事件,以及围绕着这两大典型事件而展示的矛盾和斗争,各类角色都登台作了表演,他们的人格与世界观一一亮相。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般文体的小说中尚且难以处理得当的人物的细微思想感受,却被作者采用诗歌的体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得活灵活现,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逼真合理。

不过,驼峰山谷中的小社会虽然是大社会的缩影,却又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这个特殊的背景就是中国与前苏联关系的恶化。当时国内外逼人的形势,正如诗歌中所写的,“国际上是反华合奏,工业上是退足退够。”正是在这种风云突变的背景下,驼峰山人的事业才具有了不同于山谷之外的世界的意义,驼峰山人的奋斗才奏响了本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强音。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题材才具有了特别的历史意义。本书的写作已不仅仅限于历史的再现,而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语言平易亲切,语调铿锵有力,句式变幻曲折。作者很善于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抒情写景,请看本书第五章第一节中的两个段落:“喜人的羊羔儿钻进客人的胸怀,/喷香的奶茶哟草甸子上摆开。/好客的蒙族兄弟和我们席地而坐,/可爱的娃娃们摸着‘解放’的车灯和轮胎,/呵,你们是怎样不辞辛苦,来自五湖四海?噢,你们是如何建设边疆,住过祖孙几代?/那达慕大会是这样壮观,/烈马奔腾,竞技热烈,歌舞澎湃;/蒙古族人民是这样可敬:/胸怀博大,意志坚强,气魄豪迈!/呵,乌兰牧旗唱出了草原的心声,/牧民呵,骑着骏马奔向壮丽的未来。”这两段诗以优美动人的词句表现了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面,歌颂了汉蒙人民之间亲如兄弟般的深厚友谊。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运用不同的句式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请看,第十三章《山海相连》的第一节中,彭程与严正两人推心置腹地交谈国际形势前有两段特写:“马蹄翻飞,/蹄花如梭。/骑士立蹬/骏马似魔。/鬃尾如旗,/呼啦啦扯;/浑身像缎,/红彤彤火。”这两段特写,采用短促有力的四字句,将马背上的两位主要正面人物的英雄气概再现出来了。这番特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下文中两位正面人物热烈讨论的是“世界在走,谁等中国”的宏大题目,只有立于马上而能高瞻远瞩、奋勇当先的英雄才会放眼全球,思虑祖国的前程。

二十年后的今天,三线工程纷纷下马,从事三线建设的人们大多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年龄。那么,他们二十年前为之奋斗的事业意义何在?作者七易其稿而写成此书,正是为了引导后人去深入地思索。检验以往,才是探知未来之谜的钥匙,这正是作者在《风流山谷》一书中要告诉读者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